Skip to main content

穷老道补扇

南宋景定年间,杭州城里的工商业繁盛一时。大批的工匠随着皇室的搬迁,都集中此地,特别是制扇业,更是十分兴盛。杭州城北清河坊有一条二里多长的 “扇子巷”,就是当年制扇作坊集中之处。

话说这 “扇子巷” 的东头,有一个临街小铺面,主人姓王名老成,五十多岁,一生勤苦,家境清贫。他祖孙三代以制扇为业,父亲及祖父都是有名的扇业工匠。老成从小随父学艺,到四十多岁时,已成为杭州制扇行业中的名师。他为人忠厚,乐于助人,同行中有什么困难,他都竭力相助,深受人们爱戴。王老成扇店经营制作各种扇子,有团扇、羽扇和各式各样的折扇。特别是他制作的黑纸扇,更是远近闻名。这黑纸扇不但能够扇风取凉,而且在下雨时可以顶在头上遮风挡雨,当地人称 “半把伞”。再加上王老成制扇选料考究,花色时新,做工精细,所以人们都争相购买。就说 “半把伞” 黑纸扇吧,扇面除了糊裱凉晒等几道工序外,还要再刷上几层柿漆,所以不怕日晒雨淋,经雨之后,不翘不裂不褪色。有这张王牌,王老成扇店一时生意兴隆,冠于同行。

这一年夏天,杭州一带天气暴热,三五十日滴雨未降。骄阳象张火伞,晒得人喘不过气来,路边垂柳的叶子都焉焉地打卷了。街面上焦干、滚烫,脚踏下去,一步一串白烟。有一天,正当午时,王老成扇店进来一个穷老道。他身材枯瘦,从头到脚满是污垢。只见他头戴青布道巾,身着布袍,脚蹬草履,那道袍又脏又破,似乎几年没洗。他走进店来,大大咧咧地背着手左顾右盼。王老成忙迎上前来,笑问:“道长是否置扇?” 接着如数家珍似地详细介绍了本店扇子的种类、样式。

那穷道人一声不吭地听着,半晌才晃晃手中那柄破扇开言道:“此店可补旧扇?”。

老成接过扇子一看,认得是自己亲手制作。不知是时间太久还是使用不当,这柄黑纸扇,通身肮脏油污,扇面折叠处已四分五裂,破烂不堪了。

老成见他汗水淋淋,不住用道袍衣袖扇风取凉,心中十分不忍,忙从柜台拿出一柄黑纸扇递到老道手中,请他收下。店小二觉得可惜,正要阻止,老成说道:“富人有钱买扇玩乐,穷人也该有扇取凉啊。” 那道人二话没说,接过扇子,连个谢也没道,扇着扇子扬长而去。

老道走后,老成拾起老道扔下的破扇子,仔细端详。发现扇子损坏的地方多在扇面折合处。他眼睛一亮,顿时好象醒悟了什么,急忙回作坊,将黑纸扇扇面改用拉力强、韧性大的桑皮纸制作,又改进了钉合骨脚的工艺,连夜制成一批新扇。

不料,第二天那穷老道又进店来,开口又要补扇。店小二接过他手中的那柄旧扇一看,不禁七窍生烟火冒三丈。这哪里还称扇子?扇面同昨日的那破扇一样,破得七零八落,扇骨的铆钉也坏了。一柄扇子成了一把零散的竹骨!再仔细辨认,这柄扇子正是昨日主人送给他的那柄新扇。一夜之间,竟被他糟踏成这般模样。店小二怒火从心起,将破扇朝地下一摔,就要赶那老道出门。老成闻声赶来,问清缘由,连声道歉随后又把昨夜刚刚制成的一柄新扇送给老道。那老道接过扇子左看右看,仔细端详,然后又一声不谢,抬脚就走。

第三天,那老道又到店中。老成忙迎上前来。这回他没要求补扇,而是伸手向老成索取笔墨。店小二拿来笔墨后,老成正在纳闷,只见那老道挽挽袖子,浓笔饱墨,在扇店雪白的墙壁上题诗一首:

一轮明月四时新, 一握新风煞可人。 明月清风年年有, 人世炎凉知几尘。

题毕,掷笔于柜台上,飘然而去。等目瞪口呆的老成和店小二清醒时,老道早已查无踪影。

他们抬头看看题在墙上的诗句,只见那字龙飞凤舞,疏密有致,墨气酣畅,气魄宏伟,观者无不啧啧赞赏。这件事一时在杭州城里传为佳话,到这里买扇子的人越来越多。文人雅士,为了欣赏墙上书法,常常出入扇店,临走总要买一把黑纸扇。所以,黑纸扇经常销售一空,供不应求。没有多长时间,老成就富裕起来,成了当地一大富户。

又过几年,老成染疾,突然病故。临终时,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嘱咐道:“我们生意人家,顾客是我衣食父母,进我店者,不管贫富,一定要一视同仁。” 说完就咽了气。谁知,他儿子是个不成器的家伙,好吃懒做,根本没有把父亲的话听在耳里,记在心上,对穷人十分苛刻,穷人进店总是百般刁难。

一日,穷老道右手拿破扇,来到店中要求补扇。儿子见他衣衫褴褛,便借口旧扇不能修补,白眼将老道赶出店门。老道临跨出门槛时,长袖一挥,墙上字迹顿时不见了。等儿子装出笑脸,心急火燎地赶出门时,哪里还有老道的影迹。

又过了几年,这穷老道又出现在清河坊的扇子巷。走近老成扇店,只见那里门户紧闭,油漆剥落,门窗破破烂烂,一副破败景象。询问路人,才知这扇店因无人购扇,亏损倒闭已一年了王老成的儿子也已沦为乞丐。

老道叹口气蹒跚离去。从此,再没见这穷道人来这清河坊扇子巷。


搜集整理:皇甫江 赵成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