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苏东坡画扇结案

宋熙宁五年,正是苏东坡从京城到杭州作通判的第二年。这一天,苏东坡鹤巾青衫,喜气洋洋,在杭州府中小园内招待从汴京前来看望他的一群学生和诗友,准备饮酒赏菊。

这小园是苏东坡来杭州后亲手布置的:远处山石参差,近前小亭屹然,一泓清流,环绕竹林。日上三竿,所邀骚人墨客接踵而至。

这时节,正值初秋,天高气爽,惠风和畅,小院内菊花初放,满地铺金,微微清风吹过,送来阵阵芬香。酒过三巡,不知是谁,提议大家作诗助兴。这主意,正合东坡心意,他笑着击掌赞同。等家人取来文房四宝,他也不谦让,沉吟片刻,便挽袖举笔,在纸上挥写起来。那字龙飞凤舞,气势磅礴。宾客们赞叹不绝。

写至一半,突然从前面传来一阵鼓声,紧接着,老家人一溜小跑来到小园:“大人,外面有人击鼓告状,请大人即刻开堂审案。”

苏东坡闻言,十分不快。去年被贬到杭州作了地方官后,日日公务缠身,无空吟诗作画,今天好不容易同诗友相聚,谁知又被打扰。这样想着,不免有些气恼:什么人如此多事,迟不来早不来,偏偏此时击鼓。他实在不忍这次难得的聚会就此而散,于是站起身拱手对准备辞去的客人道:“诸位慢走,待老夫打发走这多事之徒便来。” 说罢,跟着老家人匆匆离去。

举衡后。开海东坡来到堂前,发现刚才走得匆忙,写诗的毛笔还在手中,不禁摇头苦笑。他往堂下一看,众衙役、差人早就侍立两旁。再细看去,他们一个个挤眉弄眼,掩口而笑。东坡不觉十分诧异,忙整理衣冠,正襟危坐,这时才发现自己身上还穿着春色长衫,忙起身转到后堂,更换官服,这才重新上堂。

随着差人威严的吆喝声,告状人被带上堂来。他叫吴小乙,在杭州城内开着一家小店,以卖绸绢为生。只见他身穿孝服,双手颤巍巍地呈上状纸,告他的邻居张二赖帐不还。东坡接过状子,看了一遍,原想匆匆了事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,立即吩咐差人传张二上堂,当面对质。

一会儿,张二被带上来了,他面黄肌瘦,衣衫褴楼,时值秋天,身上只穿一件缀满补丁的粗布单衫。苏东坡见他进来,先问吴小乙:“你告张二赖帐不还,借钱多少?何时借的?细细讲来。”

吴小乙连忙回答:“禀告大人,去年冬天,他到小人店铺,租我十丈白绢,合价三万,说好半年还清,到现在已近一年,分文未付,小人几次讨帐,他却一再推托不还,望大人明断。”

东坡听罢,大声问道:“张二,吴小乙告你赖帐不还,可是实情?”

张二瞅一眼吴小乙,低声回答:“吴掌柜所说,均是实情,小人确是借他二万大钱未还。”

东坡听罢,惊堂木一拍,正言道:“你既欠人家钱款,就该早还,何故拖延至今?”

张二吓得浑身发抖,说话也结巴起来:“大……大人,小的世居西湖岸边,祖传三代,制扇为业,我买他的白绢,本是制作扇子用的,我们交往已有四五年了,过去一直守信用,按期达钱。谁知今年做的扇子,一直卖不出去,一家人糊口都难,哪里有钱还债。” 说罢,泪如泉涌。

苏东坡听罢张二诉说,沉吟良久。他冷眼旁观,见张二农世破旧,言谈举动,厚道老实,不是市侩尖滑之人。心中十分日情,刚才的气顿时消了一半,不由暗自思忖:借帐还帐,古之通理,可眼前这张二做扇子赔了本,无力还帐,已是十分可怜,不可再去逼他。可这案如何了结?心里十分作难。半晌,苏东坡才转眼对吴小乙道:“张二扇子卖不出去,无钱还你,并非故意赖帐,你再宽容几日,待他有钱再还不迟。” 一听这话,吴小乙急了,忙说:“大人,小人和张二相处多年,这次逼债也是万般无奈啊。” 接着他讲了年前老父去世,出殡时花钱过多,店铺亏空,快要关门之事。东坡听了,无话可说。一个店铺倒闭,凭理要帐;一个一贫如洗,无钱还债。他好一阵没吭声,在堂前踱起步来。

这时,两旁的差人都很奇怪:平时办案千干脆脆的苏老爷今日为何犹柔寡断起来?这时东坡却想:怎样帮他二人度过难关,了结这场官司?只见他双目微闭,习惯地捻起他的胡子苦思暝想。这时,他突然看见桌上那支从后院带来的墨笔,眼睛一亮,心里顿时有了主意。他一边吩咐吴小乙到堂下等候,一边命张二速去家中取扇子二十把。听东坡这样吩咐,吴小乙、张二和差人们十分奇怪,东坡也不解释,等张二拿来扇子,他便带着扇子回到小园。

小园里的宾客早就等得不耐烦了。一见主人来了,几个好奇的客人就急切地打问刚才的案情。苏东坡将情况叙述一番,然后拱手道:“此案到现在还悬而未决,此事还得有劳各位。” 说着把带来的扇子分发给大家,请人们各自在扇上题诗作画。他先带头在扇上画了松竹梅岁寒三友图,并把自己吟出的那首诗题在上面。客人们开始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后来,才恍然大悟,纷纷动手,把自己的诗词写在扇面上。

苏东坡谢过大家,回到堂前,把扇子交给张二,要他即刻上街去卖。一会功夫,张二乐颠颠地跑了回来,说二十把扇子已被抢购一空,每柄扇卖大钱一千,正好二万。苏东坡把钱全部交给张二,叫他还清吴小乙的借债。张二和吴小乙忙叩头谢恩,两个人和好如初,相随回家去了。


搜集整理:赵成玉 皇甫姜